绿优1号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绿色食品工程研究所的朱启升; 杨前进选育籼型三系杂交水稻。该种亲本来源绿三A(♀) 和 绿稻24(♂)。适种福建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(武陵山区除外)以及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。
- 中文学名
- 绿优1号
- 界
- 植物界
- 门
- 被子植物门
- 纲
- 单子叶植物纲
- 目
- 禾本目
- 科
- 禾本科
- 族
- 稻族
- 属
- 稻属
- 种
- 稻
目录
- 1 2005年湖北审定编号:鄂审稻2005007
- ▪ 品种来源
- ▪ 品质产量
- ▪ 特征特性
- ▪ 栽培要点
- ▪ 适宜范围
- 2 2005年国家审定编号:国审稻2005027
- ▪ 特征特性
- ▪ 产量表现
- ▪ 栽培技术
- ▪ 审定意见
- 3 2004年安徽审定编号:皖品审04010412
- ▪ 品种来源
- ▪ 品种试验
- ▪ 特征特性
- ▪ 栽培要点
- ▪ 适宜范围
- 4 新品种授权公告号:CNA001073G
绿优1号2005年湖北审定编号:鄂审稻2005007
编辑绿优1号品种来源
安徽省农科院绿色食品工程研究所用不育系“绿三A”与恢复系“绿稻24”配组育成的杂交中稻品种。原名:绿籼优1号、隆安优8号。由安徽隆平高科种业有限公司申报。2005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,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05007。[1]
绿优1号品质产量
2003~2004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,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,出糙率80.4%,整精米率60.0%,垩白粒率14%,垩白度2.4%,直链淀粉含量22.2%,胶稠度50毫米,长宽比3.4,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。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8.80公斤,比对照Ⅱ优725增产3.37%。其中:2003年亩产523.13公斤,比Ⅱ优725增产9.51%,极显著;2004年亩产554.46公斤,比Ⅱ优725减产1.83%,不显著。[1]
绿优1号特征特性
株型紧凑,叶片略长,剑叶短挺,叶色浓绿,叶鞘、颖尖无色。抽穗至齐穗时间较长,穗层欠整齐,穗大粒多,长粒短芒。植株较高,抗倒性差,后期转色一般。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17.9万,株高122.8厘米,穗长24.7厘米,每穗总粒数164.9粒,实粒数127.3粒,结实率77.2%,千粒重25.52克。全生育期138.8天,比Ⅱ优725长0.9天。抗病性鉴定为高感穗颈稻瘟病,中感白叶枯病。[1]
绿优1号栽培要点
1、适时播种。鄂北4月中旬播种,江汉平原、鄂东5月上旬播种。稀播培育多蘖壮秧,秧龄30~35天,及时移栽。2、合理密植。株行距16.7×20厘米,每穴插1~2粒谷苗。3、加强肥水管理,注意防止倒伏。一般亩施纯氮12公斤,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,早施分蘖肥,不施或少施穗、粒肥。浅水勤灌,苗够及时晒田,后期忌断水过早。4、注意防治稻瘟病、稻曲病、纹枯病和螟虫等病虫害。5、适时收获,注意脱晒方式,以保证稻谷品质。
绿优1号适宜范围
绿优1号2005年国家审定编号:国审稻2005027
编辑绿优1号特征特性
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。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5.5天,比对照汕优63迟熟2.3天。株型适中,长势繁茂,叶片略长,叶色淡绿,抗倒性较差,株高123.5厘米,每亩有效穗数17.8万穗,穗长23.7厘米,每穗总粒数174.2粒,结实率77.6%,千粒重26.0克。抗性:稻瘟病平均6.2级,最高9级;白叶枯病5级;褐飞虱9级。米质主要指标:整精米率64.0%,长宽比3.1,垩白粒率26%,垩白度3.3%,胶稠度73毫米,直链淀粉含量23.1%,达到国家《优质稻谷》标准3级。[2]
绿优1号产量表现
2003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优质A组区域试验,平均亩产522.37公斤,比对照汕优63增产4.62%(极显著);2004年续试,平均亩产584.79公斤,比对照汕优63增产3.94%(极显著);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3.58公斤,比对照汕优63增产4.28%。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6.94公斤,比对照汕优63增产7.76%。[2]
绿优1号栽培技术
要点
1、育秧:适时播种,湿润育秧秧田每亩播种量15公斤,旱育秧每平方米播种量150克。
2、移栽:一般湿润育秧秧龄30~35天秧龄、旱育稀植30~35天秧龄移栽。栽插密度16.7厘米×20厘米或16.7厘米×23.3厘米,每亩插1.8万穴左右。
3、肥水管理:重施基肥,早施分蘖肥,适施穗粒肥,注意合理搭配施用钾肥,以增加抗倒能力。在水浆管理上,做到前期早控,一般每亩达18万苗时开始烤田,后期干湿交替,断水不能过早。
绿优1号审定意见
经审核,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,通过审定。该品种熟期适中,产量较高,米质优,高感稻瘟病,中感白叶枯病。适宜在福建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(武陵山区除外)以及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。[2]
绿优1号2004年安徽审定编号:皖品审04010412
编辑绿优1号品种来源
绿优1号品种试验
情况:安徽省两年区域试验和一年生产试验,平均亩产527.35-611.5千克,比汕优63增产7.0%-10.75%。
绿优1号特征特性
株高120厘米,分蘖力强,剑叶较挺直,穗大粒多,平均每穗175粒,结实率80%,千粒重26.5克,米质12项指标中除垩白米率为20%未达标,其余11项指标均达部颁二级以上优质米标准。全生育期143天左右,比汕优63长4-5天,感白叶枯病和稻瘟病。[1]
绿优1号栽培要点
绿优1号适宜范围
绿优1号新品种授权公告号:CNA001073G
编辑权申请或公告信息
申请日:2003/12/3
申请号:20030485.2
申请公告日:2004/5/1
申请公告号:CNA001236E
授权日:2007/5/1
品种权号:CNA20030485.2
授权公告日:2007/5/1
授权公告号:CNA001073G
培育人:朱启升;杨前进
品种权(申请)人: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绿色食品工程研究所
本申请品种是以绿三A为母本,以绿稻24为父本配组杂交而成。其中,母本绿三A是由粤泰A的散粉可育株与粤泰A测交后并经连续多代回交转育而来。
- 参考资料
-
- 1. 绿优1号 .中国水稻数据中心[引用日期2015-07-10]
- 2. 国审稻2005027:绿优1号 .种业商务网[引用日期2015-11-19]